我看书看的杂,但通常不爱赶畅销书的趟。读这本几十万字,百万销量的《狼图腾》只是因为刚好在电子书库里看到,随手装进了PDA。
 
那些关于陌生的游牧生活、野性的自然生态确实很吊人胃口,但即使这样,我也并非手不释卷一气呵成的读完。主要是姜老师试图揭示民族性与社会进化的根源、极力鼓吹“狼性”衍生的游牧文化而激情迸发出的大段大段议论文让人觉得惨不忍睹。
 
掩卷之后,想了想,还是觉得有些话不吐不快。
 
首先,关于6、70年代北京知青插队内蒙的草原生活描写的非常细致生动,生活的方方面面点滴细节犹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对于我们这代从未经历过类似生活的后辈来说,无异是一本充满智慧的活教材。而关于草原上各种生态间的制约、杀戮、平衡,尤其是“狼来了”的腥风血雨,丝丝入扣、引人入胜。
 
文中所关注的几个矛盾更是给人深刻的震撼和启迪。“草原的大命与小命”揭示着环保与社会发展的矛盾;那个年月畸形的政治灾难揭示着阶级间的矛盾;贯穿全文的人与狼之间的恩怨爱恨揭示着生存的矛盾。这些文字看起来揪心、伤感、沉重。
 
从记实层面来说,这是一本好书,除开那些不伦不类充满谬误的牵强说教。
 
姜戎一直想把自己的观察和体验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对于狼的事迹,每次都有大段大段的启发,但这些启发是不是太过于上纲上线了?动不动就用民族的羊性狼性来解释世界和中国历史,很多所谓的例证根本就是拿历史结论再去反找与“狼性”的关联,通篇看下来,给人的感觉竟然是,凡是成功的胜利的就是有狼性的,失败的灭亡的就是因为他们都只有“羊性”。
 
笑话,被极力踩低的农耕民族还不是自强不息走到了21世纪。难道每一个精彩文明的创造就只是因为他们血管中的“狼性”?那古埃及没有狼是怎么造出金字塔的。
 
在书里,作者笔下的狼性更多的是鼓吹一种阳刚的、不择手段的、凶狠的斗志,是一种武功。而忽略千百年来国家民族得以传存立世的“文治”与阴性的、不张扬的“大智慧”。
 
的确,社会风气颓废低迷,人们需要铁血、自强、抗争的强心剂。然而对农耕文化的“羊性”一味贬斥和讽刺是公平的吗?江主席都教导我们说"与时俱进“,我感觉姜老师还是过于狭隘偏激。他并没有站在现代文化的立场来检讨古老的农耕文化和相对更原始的游牧文化,他所夸耀是一种蛮性暴力和野蛮掠夺。蒙古的铁骑的确一度横扫天下,但事物生生不息,万物都有其兴亡进化。怎么能够说一个生存到21世纪今天的民族就比其他的人种更差更不如呢?
 
现代文化发展到今天,要依靠的不是暴力与掠夺。和平与和谐社会才是全球化时代人类共同的理念和目标。但这并不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锻炼自己成一条狼。我们是龙的传人。是理性、智慧、自强自尊自信的传人。
 
不错,三星他拉龙的造型确实与狼有几分神似,但不也有人说它象猪吗。距今几千年代出土的那些古物中,各种奇奇怪怪造型的怪物多了去了,都统称为龙。你说三星他拉是中华第一龙,5000年历史。87年出土的西水坡龙虎还有6000年历史呢,仰韶文化中还有“御龙升空”的造型图案,你说狼即是龙,又说狼永不能被驯服。那先人坐骑肯定不是狼啦。这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吗?
 
我认为龙图腾和狼图腾根本就不是一码事儿。龙图腾中鳄头、鹿角、蛇身、鱼鳞、鹰爪、马齿、羊须……多种元素与自然形象共冶一炉。更多的是强调一种融合、吸呐、包容、共生。与单纯的狼性崇拜相比较。龙的崇拜所蕴涵的意义与元素哪是一个单一的物种可以代表的。
 
不同的民族与文化之间的碰撞,并不是只有暴力毁灭和突然死亡。更重要的是包容和平衡。海纳百川,从而使华夏各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